关于 ChatGPT 的个人见解

chatGPT 是个很新奇的东西,被无论哪个方向的从业者拉出来评价或吹捧一番,我无法猜测或揣摩创作者其本心为何,微软的大力扶持必然让人多了一些不需要花钱的渠道来体验这些被成千上万计算资源「喂养」的模型。

AI 的能力人类是必然无法直接挑战,前提只限定在记忆力这个领域里,如果我们设计一种模型通过把时间做单一变量对输入内容进行随机丢弃的方式来模仿大脑是否会让一些「惊为天人」变得平常?

AI 是个有很长历史的词汇,此处的长是相对于其「前辈」物联网、机器学习、大数据、区块链等等词汇的热门持续时长来说。物联网这个本世纪初热兴的话题在经过十年的发酵后在 2013 年前后达到高潮,随着各大高校对此专业的纷纷设立或改名而至顶点。在那之后,机器学习开始被拉上台面,用 CPU GPU FPGA 等等载体为方向的课题如雨后春笋般。也在此时,一台树莓派 7x24 的挖比特币,不考虑电费支出的前提下理论上每月可产生一千余元的人民币收益。

在此之后的后来者仿佛元素周期表上的人造元素,称作昙花一现都不为过。「过气」的境地是自然规律,但每个「被媒体瞩目」的时间间隔愈发变短。邀请码时价最高三百美金的 Clubhouse ,现在也不过是个下载后不再打开的应用。喊着改变世界的 「奇亚硬盘币」 最后不过产生了些固态硬盘届的「矿难倾销产品」。

chatGPT 新闻无非也就是 「颠覆、干掉、神器」这几个高频形容词,网络上活动的新媒体在发现没人看白开水后,开始学习台湾省的一些电视台的习惯,用两个字的形容词做先遣队,进而引出一个不讲全事件的半行标题。标题党带来的流量冲击让人在好奇心驱使下打开文章,尽管内容依旧白水。只是这些形容词真的能很好的形容他们表述的 chatGPT 吗?

颠覆行业,干掉XX的职位,XX神器。个人认为前两个做不到,后一个有待商榷。无论哪个方向,你可以将现在的 chatGPT 看作结合很多 XX生成器 的集合体,当然其不单单只是生成器。编辑、律师助理、网文作者、美工、程序员等等被标题党文章扫荡的职业只会随着 chatGPT 的引入而状况变差,完完达不到取代的程度。

人类发出的指令如果不能被很好的理解,那无论何种拟人的模型都不可能产生想要的效果。浏览互联网的 OpenAI 的 api 搭建应用,有些是输入文章返回大纲的机器人,个人有些疑问,什么材料不需要阅读,只需要提取大纲就好?读书那些前后上下做跳远的能力难道没有被那些有拖字数嫌疑的欧美作者作品练好吗?传记、事记、历史书又何必提取大纲?如果只是单纯每月一用,这些搭建的应用不过是一种玩具。

我觉得 chatGPT 会是很好的生成者。我不认为 chatGPT 会取代任何职位,此处给「取代」一词下定义,即在职位设立上完全地被消灭,像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敲窗者——人力闹铃。chatGPT 会是很好的个人网络助理,就像《钢铁侠》电影中的贾维斯,现在只是提供些问答反馈,也许之后会赋予更多的 api 权限,订票,订房间甚至发送职位申请。也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助理,比如助教的助理、助理工程师的助理、实习律师的助理。帮助专业人士更好、更高效地发挥自身能力也是其未来可能的使用场景。至于依靠工具的个人水平提升就参照下「木工」行业。

谷歌搜索引擎会被 chatGPT 撕下一大块份额。网站不再是内容的产生者,「内容农场」愈发封闭的当下,谷歌的躺着数钞票的日子一定一去不复返。但是谷歌只是少赚钱,广告感知更强的 chatGPT 模式能否让代价更高昂的微软赚到钱还是未知的事。

做个不太契合的比喻,现在的科技界在流动性下降的当下没什么给人眼前以一亮的新闻,所有编辑扯着一个热点薅羊毛,整个状态很像 2018 年的手机圈,把一种暂时的未知看作未来胜利前的最大借力。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产生的语料库被「吃完」那天,如雨后春笋般发布的类 chatGPT 物反刍自己或同门产出的文字时,伦理道德委员会在哪里?


时效标签代表本文有很强的时效性,文章内容仅就文章落笔那日前所发生情况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