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是一种剥削

剥削,字典上给出的释义是「搜刮侵夺」我觉得定义得很好,尤其是套用在我的标题中,贷款行为的放款人一定是在干剥削的活。

我们来从头捋一下问题的发展过程,我们遇到了一种声音,不够钱的东西可以去贷款,这句话谁说的?放贷人说的,无论各行各业,无论是卖房还是卖车,无息买手机还是免息购家电,本质上都是鼓励你去消费,毕竟百分百想要买东西的人是不会在意价格的,你会在泰山顶上讲价或货比三家吗?你会在屎意盎然时表示一定要找公共厕所吗?你会在抢五月天演唱会门票时抱着等音乐会开始再碰碰运气的想法吗?我猜你不会,因为就以上三个例子发生的时机、地点来看,需求急切度都属于刚需。刚需不需要看价格,刚需代表着自己能承受范围内的无上限,而不是一些人抬杠说的怎么不去买皇冠一品之类的疯言疯语。

为什么不考虑贷款的标的物价值问题?因为人云亦云的事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你说买房子的是傻逼,他说你没房子的才是傻逼。你说这辆车装潢价值超过其操纵性,而又有人说车子这东西一看装潢二看内在,你一个日常上下班的代步车真的需要强劲动力及越野性能吗?综合考量不同让价值的锚定点也不相近甚至天差地别。

吃不起的饭馆不要进,买不起的东西不要产生念想,怎么到了房子、车子这就变得变通又异口同声的呢?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以及当下极速发展的十年光景让一些过去需要咬牙攒攒的东西变成一种大众意义上的必需品,结婚必须有房子、车子,至于来源是父母资助或父母资助一些,小两口一起还贷这些细节不重要,在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中这变成了「必需品」。

一个大家口口相传的定律和新时代产生的「习俗」,毕竟放到再二十年前,房子也许早就有了定论,农村在新盖、城市要买、换、腾个房子作为结婚的必要物品,车子还是太贵且不普及。放到四十年前,新房也许是大通铺间多加一条被单或其他人去柴房对付一宿的实际写照,当下的约定习俗从哪来的?

你游手好闲、奸懒馋滑,妄想父母来解决你的所有问题,自己赚不到的东西不想着如何自己去奋斗或尝试努力自己赚取,每天无所事事,吃饱了就拿出手机打开社交软件浏览每个抓住眼球的「资讯」,记住的不过是那些为儿女付出人的付出,看后心生怨气,觉得怎么不是自己父母或自己的父母怎能不像对方如此这般。一切索取上的不如意和生活上的不如意都归咎于父母在某一方面上的财力缺失。

说完社会关系带来的影响,我们看看这个叫贷款的东西为什么是一种剥削。贷款一般采取复利,实际每月利息不随着你归还本金的减少而下降。你的利息在开始的时候一定是一个你承受不住的数字,此时的复利就像信用卡的给分期账单再分期,你所做的是在一开始由你的借款方帮你计算好的一场横跨很多年的信用卡分期合同,如果你这么去理解,一些头脑发热的购房意愿是否快速熄灭了呢?

一个将信用卡月月分期账单的人后果是什么?是某一天失去还款能力,被银行拉去起诉甚至打包成不良资产卖掉债权。目光收回到房贷上,为何就变得如此勇往直前呢?是社会风气如此,大家都是卖了自己未来的安稳心态,所以不在乎,以一种天塌下来个子高的人顶着的心理往前推进,我觉得不可取,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完全绑定在房子上、甚至房子和车子上是不可取的,我觉得。

新夫妻买新房子是一种社会风气人学比样的产物,往前倒到时间,那些金融与房产都不发达的年代,买新房是未知现象。怎么十年不道就成长为新时代的习俗了吗?「不买房还想结婚?」持有此种想法的人也带着买房子是一种父母必须承担的义务,两个人的生活凭什么一定要父母资助、借力才是「应该的」,这是何种道理?白手起家不是常态吗?你拿着微薄的工资还有大大的欲望,望穿秋水想要得到无法承受的物品或服务,自己向内拿不出钱就向外伸手讨要,并将所有行为当作理所应当,这是可耻又幼稚且不成熟的行为和想法。

想起一位朋友的一句话,「每个人都不需要Ta不能全款买下的房子」,我觉得是这个道理,但是实际做时又是另一种景象,随大流也许真的是对的方向,独树一帜也许是自己的独到见解。我觉得对的东西我也不去鼓吹,我觉得错的东西也不对其贬斥。将事实与道理讲出来、摆明白,仅此而已。